两会禁塑最强音,减塑战塑应该这么做

在生态保护日益紧迫的趋势下,减塑禁塑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双碳”依旧成为高频热词,减速禁塑也在加快步伐!
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大,使得其项目在整个建设实行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难以得到保障,导致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然而塑料污染防治体系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包括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回收方式。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优化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现有的废塑料治理的基础之上,推动化学循环产业的更进一步,从而做到更加高效有力的塑料污染防治。
利用循环替代品减少塑料污染,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报告制度
禁塑已经走过多年历程,而在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限塑”成效无法客观评估、难以对“限塑”措施对比择优的现状,推动人们走向对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报告制度的完善。只有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才能促进社会监督,促进废弃塑料污染治理。
对塑料的回收利用是一方面,使用循环替代品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收纳物品等代替一次性塑料制品,毫无疑问是有效减少塑料污染的重要之举。


促进可降解材料技术发展,制定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其实已有多年的时间,之所以替代产品推广力度有限,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政策等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相对传统塑料高,价格缺乏竞争力;二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国内技术参差不一,产品性能没有传统塑料覆盖范围广;三是国内尚无明确的产品评价标准;四是行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因此,制定法规,鼓励各方面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遴选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能带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制定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相应举措则显得十分必要。


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培育标准体系
在塑料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具体建议可以有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2、实施试点推行法。例如,以秸秆、芦苇、菜叶等植物废料对再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还可以加工生产替代塑料、棉花、木材等产品,实现绿色高效的生态产业。3、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4、支持技术融合创新攻关,支持推广应用。
植物纤维餐具便是这种新形势下的一种符合发展潮流的产物,以农业废料甘蔗渣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制成绿色低碳的可降解餐具,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纤维餐具代替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